基础内容


第一讲:电力微观经济学基础

核心主题
本讲从微观经济学出发,探讨电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基本属性与供需特征,重点分析其在生产、传输与消费方式上相较于传统商品的根本差异。围绕“实时平衡、难以储存、网络约束”等电力系统的关键物理特性,剖析其对资源配置机制与价格形成逻辑的深刻影响,进而引入“受益者支付”原则在电力市场中的制度化表达,为理解电力定价与成本归因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概念
电力供需、边际成本、系统边际电价(SMP)、价格信号、受益者支付原则。

教学目标

  • 理解电力作为经济商品的特殊性,掌握“实时平衡、难以储存、网络约束”对市场机制设计构成的制度性约束;
  • 掌握边际成本定价的基本原理,理解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制度实现形式;
  • 建立基于效率与激励视角的电力市场经济学分析框架;
  • 理解成本归因问题,掌握“受益者支付”原则在电力投资分摊与价格机制中的应用逻辑。

第二讲:电力市场顶层设计

核心主题
本讲聚焦电力市场的架构设计理念与制度模式,系统分析不同市场架构下短期与中长期价格信号的形成机制,探讨资源配置效率与投资激励之间的内在张力,进一步揭示市场架构对系统运行安全性与供给可靠性的制度性影响。

关键概念
价格信号形成机制、短期效率、长期激励、纯能量市场、容量补偿机制、供给可靠性、系统备用容量、稀缺定价机制。

教学目标

  • 理解电力市场价格如何通过边际成本定价机制传递供需信号;
  • 掌握短期出清效率与长期容量激励之间的制度张力与调和路径;
  • 比较纯能量市场与容量机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差异及制度背景;
  • 建立以资源配置效率和供给可靠性为核心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第三讲:电力交易品种

核心主题
本讲围绕电力系统的运行需求,系统介绍电力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并从经济功能、制度定位与市场机制三方面加以解析。电力市场作为一个多层次的交易体系,主要包括能量交易、容量保障与辅助服务三类产品,通过价格机制在不同维度协调资源配置、引导投资并保障系统安全。其中,能量交易负责电能的实时供需平衡,容量机制用于保障中长期供给能力的充足性,而辅助服务则支撑频率、电压与备用控制等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各类产品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在制度上相互耦合,构成电力市场运行与调度的基础框架。

关键概念
电能量产品、容量产品、辅助服务、需求响应、灵活性资源。

教学目标

  • 理解电力市场中不同交易品种的功能定位、制度逻辑与互补关系;
  • 掌握各类产品的市场实现方式及其与电力系统运行特性的耦合机制。

第四讲:电力市场组织方式

核心主题
本讲系统解析电力市场的组织结构与交易方式设计,重点对比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类交易机制在价格形成、调度效率与监管模式等方面的制度差异与功能特点。集中式交易依托统一平台进行集中撮合与统一出清,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系统调度的协调性;而分散式交易则以双边协议为主,强调市场主体之间的自主博弈与交易灵活性。两种机制各有优势,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和政策需求;市场组织方式不仅影响价格信号和运行效率,也关系监管能力、风险分担及公平性。

关键概念
单边市场、双边交易、集中撮合、出清机制、分散竞价、市场组织结构。

教学目标

  • 掌握电力市场组织方式的主要类型与运行逻辑;
  • 理解不同组织方式对系统效率、公平性与监管难度的系统性影响;
  • 对比中国与典型国际电力市场在组织方式上的制度选择与改革路径。

第五讲:市场参与策略:博弈与均衡

核心主题
本讲以市场主体为视角,运用博弈论分析不同参与者在各类交易规则下的策略选择(如报量报价、市场进入与退出等),探讨市场均衡的形成及其对价格、效率和企业收益的影响。重点涵盖寡头竞争模型(Cournot与Bertrand)及多单位拍卖理论,揭示电力市场主体最优行为的博弈机制。

关键概念
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拍卖理论、策略稳定性、报价博弈。

教学目标

  • 理解电力市场参与者的策略动机与行为模式;
  • 掌握在不同市场规则下的报价建模方法与均衡分析;
  • 分析市场参与策略对电价与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六讲:电力交易规则制订:机制设计

核心主题
本讲从规则制定者视角出发,探讨电力市场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聚焦激励相容性、个体理性、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制度权衡,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机制设计问题。重点分析出清与结算机制的差异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规制抑制套利与操纵,体现市场设计中效率、公平与可实施性之间的张力。

关键概念
激励相容性、个体理性、拍卖机制设计、逆向博弈、出清规则、结算机制、信息不对称。

教学目标

  • 理解电力市场机制设计中的激励约束与信息结构问题;
  • 掌握典型出清与结算规则的制度逻辑与行为影响;
  • 分析制度设计如何引导或约束市场主体行为,提升市场运行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第七讲:中长期合约市场与现货市场

核心主题
本讲从机制设计视角出发,聚焦中长期合约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关系。通过多期博弈模型刻画市场参与者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策略选择与均衡形成,揭示中长期合约在锁定成本、分散风险方面的作用,以及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和反映短期供需波动中的关键功能。两者共同构建现代电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框架,体现风险管理与市场机制设计的动态互动。

关键概念
多期博弈、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囚徒困境、远期溢价。

教学目标

  • 理解中长期合约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功能定位及其协同机制;
  • 掌握多期博弈模型在描述市场参与者策略选择与均衡形成中的应用;
  • 分析中长期合约如何实现成本锁定与风险分散,以及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的作用。

第八讲:市场力监测与缓解措施

核心主题
本讲系统讲解电力市场中市场力形成的内在逻辑、主要监测指标与监管工具,分析市场主体通过物理持留与经济持留等方式实施操纵的行为机制与识别难点。重点探讨PJM、CAISO等国际成熟市场在市场力监测、评估与干预方面的制度经验,评估其对我国构建健全的市场力治理体系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准入设计、信息披露、报价约束与出清规则等方面的政策工具配置。

关键概念
市场力、市场操纵、物理持留、经济持留、市场力评估指标、缓解机制。

教学目标

  • 理解电力市场中市场力产生的经济逻辑及其对效率与公平的潜在扭曲;
  • 掌握市场操纵的主要形式、识别方法与监管应对手段;
  • 了解美国 PJM、CAISO 等市场在市场力监测与干预机制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务操作;
  • 分析我国电力市场在放开竞争环节背景下的市场力治理路径与制度建设方向。

第九讲:电力零售市场竞争

核心主题
本讲聚焦电力零售市场的竞争机制与制度设计,系统分析零售侧放开背景下的市场结构演变、用户选择行为、售电公司策略及监管挑战。通过引入不完全竞争与产品差异化模型,探讨零售竞争中的价格机制、服务质量、信息不对称与用户黏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机制设计提升零售市场效率与消费者福利。

关键概念
零售竞争、用户选择、价格分化、产品差异化、售电公司策略、价格监管。

教学目标

  • 理解零售市场开放的制度逻辑及其对电力系统效率与用户福利的影响;
  • 掌握电力零售竞争中的博弈结构与售电企业策略选择;
  • 分析用户行为、价格机制与市场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 了解国内外典型零售市场的制度设计路径与政策演变。

第十讲:从补贴到竞价:新能源市场化机制设计

核心主题
本讲聚焦新能源从政策驱动向市场机制过渡的制度转型路径,系统分析固定上网电价(FiTs)、浮动溢价机制(FiPs)、差价合约(CfDs)等补贴工具的设计逻辑与市场影响,以及电力购售协议(PPAs)在竞争性环境中对新能源项目收益保障的替代作用。重点探讨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对新能源投资、收益保障和风险分配的作用。

关键概念
FiTs(固定电价补贴)、FiPs(浮动溢价机制)、CfDs(差价合约)、PPAs(电力购售协议)、竞价上网、新能源消纳、间歇性、波动性。

教学目标

  • 理解不同阶段新能源补贴机制(FiTs、FiPs、CfDs)及PPAs的功能与局限;
  • 掌握新能源并网特性及其对市场运行和价格机制的冲击;
  • 系统分析136号文中“市场定价 + 差价保障”机制的经济逻辑与制度创新;
  • 探讨新能源机制改革如何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实现投资激励与风险共担;
  • 理解从政策激励到市场定价的制度转型对未来电力市场架构的深远影响。